WFU

2021年4月20日 星期二

好吃又好用的筋膜

         筋膜筋膜,有筋又有膜,老饕聽到,也許會想到燉滷豬腳筋和燒烤豬橫膈膜(明明是伊森自己想吃吧.....)。沒錯沒錯,這些好吃又重要的東西,真的跟筋膜很有關係哦~!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筋膜吧!其實很多人寫了,伊森本來懶得再寫了......

貪吃的人看到的是肉,伊森看到的......跟你一樣~

        筋膜系統大概在2000年以後,才在台灣逐漸流行起來。過去在解剖學上,筋膜被當作是器官與組織間的連接與固定的功能,而且薄薄一層(通常約20~50 μm)幾乎感覺不到它存在,因此常被忽視而割除,後來才逐漸發現原來筋膜有著許多重要的作用,也富有許多的感覺接受器、力量傳遞、動能儲存等等的功用,而至今日成為一門顯學,尤其在復健科、物理治療、中醫等領域最為常用。


哪裡有筋膜呢?

        嘸貢哩呣哉,貢唬哩哉哩丟倒頭栽。答案是—全身都有,並且藉由筋膜在全身建立不同方向、不同深度的連結。筋膜在身體各處有著各種不同密度、走向,並且包裹著血管、神經、肌肉、骨頭及內臟,有著保護、分隔及懸吊固定等等功能。近十年來,還在筋膜上發現了許多疼痛覺接受器、荷爾蒙接受器。

        在1961年首度被描述的primo vascluar system(當時稱作Bonghan channels),但因描述並不清楚,且以當時科技難以研究,一度被擱置而乏人問津數十年。隨著科技進步,現在已確認了其存在,並於2010年命名為primo vascluar system。這個系統存在於大多的內臟、脂肪組織、血管及淋巴管上,這些小管系統可藉其運動,創造或拓寬出一條通道,協助細胞於一條阻力最小的路徑移出至細胞外基質(就像一群動物循著一些路徑跑出叢林一樣~論文中這個比喻有點可愛~)。而這個令人振奮的結果,可能有助於未來對於免疫細胞的移動及癌細胞的轉移相關的研究。

左圖:肌肉之間一層層白白薄膜狀的東西就是筋膜。(取自Natter大體解剖學)
右圖:將連續的筋膜分離,可獲得由它包裹的連續肌群,超過90%恰如經絡學中膀胱經的走向。(取自解剖列車中文版第三版)


筋膜跟中醫有什麼關係?

        一般大家想到中醫,可能想到的就是針灸、經絡和穴道等等,近十年來一些傷科流派也開始提及筋膜。有的學者認為,針刺法是藉由針刺入穴位後,操作筋膜進而影響皮膚、神經、肌肉、關節,甚至內臟的功能,包含了物理性或化學性的調控。筋膜又有深淺之分,淺至皮膚、黏膜表面,深及骨膜、內臟表面、內表面,或是神經、血管的包膜等等。理論上,只要針刺的部位及深度得當,並輔以不同穴位的搭配,類似古代作戰的「陣型」,就可以處理全身的各種問題。

        就伊森自己的經驗,這樣的理論是很實用的。而且不僅用針,用艾灸、拔罐、刮痧,或是徒手治療等等,都可能達到類似的效果。例如頭痛的病人,下針在手或腳上,頭痛立刻緩解;排便不暢,肚子常脹氣的病人,可藉由艾灸腹部的一些穴位,幾分鐘後就去醫院廁所方便了,還等不到回家;一位橫膈膜痙攣、像抽筋般打嗝不斷的病人,徒手鬆開了手肘肺經的穴位,打嗝就立刻停止等等,這些都不是偶爾遇到而已。

        近來,伊森在研究的主題之一,就是疤痕的沾黏問題。在皮膚破損修復後,關節扭傷傷及韌帶癒合後,手術開刀後的刀疤,修復的纖維不照原來整齊的排列而胡亂生長,造成該部位的筋膜發生沾黏,以及原本的韌性及抗張力能力下降,更甚者會對遠處其他部位或器官造成影響。因此,身上的疤痕是應該被好好處理的,尤其是大又深的疤痕。當然,要處理這些頑團的疤痕並不容易,但有時還是必須有點耐心來面對它。未來伊森會再繼續討論疤痕的問題,再請各位追踪收看囉~


延伸閱讀:

Scar裡揪很深|疤痕的小秘密,或見右側"疤痕"或"乳癌術後"的小標哦~

後記:

        本來伊森想找一張牛排照,卻是怎麼也找不到,於是向朋友L小姐求救。不出兩三分鐘,伊森收到了近十張!她根本是有牛排相簿吧?當老師果然比當醫生吃得好......QQ



參考資料

1. Carla Alessandra Avila Gonzalez, Mark Driscoll,Robert Schleip d, Scott Wearing e,Eric Jacobson f, g, Tom Findley h, Werner Klingler. Frontiers in fascia research. Journal of Bodywork & Movement Therapies 22 (2018) 873e880

2.Steven Finando 1, Donna Finando Qi, acupuncture, and the fascia: 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acupuncture.
J Altern Complement Med. 2012 Sep;18(9):880-6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