雖然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,中醫常說的望、聞、問、切,與西醫師常用的一種SOAP的病歷記載方式,基本上是很類似的哦~
西醫師們會藉由SOAP 來搜集資訊,其命外方式分別來自於Subjective、Objective、Assessment、Plan的第一個字母的縮寫,即英文中的acronym。
S為主觀的部分,也就是病人自己的感覺,相當於中醫「問診」的一部分,例如「我的頭好痛」、「沒有食欲」、「覺得心情不好,胸口悶悶的」。表達問題時要盡可能清楚,最好包含不舒服的時間長短、程度等等,會有助於醫師的診斷。如何清楚表達主訴與大家關係最為密切,伊森會在下一篇為各位看倌兒詳細說明與舉例喔~
O指的是客觀部分,基本上就是指可測量的資訊,例如抽血的數值,X光、MRI 等影象學檢查等。而在中醫由於起源於科技未發達的時代,包含了客觀的例如關節活動度(range of motion, ROM),有部分的應用比較偏向「相對客觀」的方式,例如醫師掌握到的脈象。若要使脈象成為「絕對客觀」,則可以使用現在正在發展的脈波儀,然而目前還有許多待研究的地方,應用也不夠方便與普及。
註:治療可以用針、藥、徒手等等。其中的「角法」指的是拔罐!過去沒有現在常用的玻璃或壓克力的罐杯,古人便用獸角作為罐杯,點火使罐內壓力瞬間下降,即可吸附在皮膚上,有點類似現在火罐的作法。
S與O都完成後,醫師則會綜合兩者的資訊及關聯,依照醫學理論做出評估,得出「診斷」後,才會有相應的治療了。也就是說,大家請不要隨口問醫師說:「醫師我頭痛,可以吃川芎嗎?」「醫師我膝蓋痛,可以吃電視說的那個蹲下去爬得起來嗎?」這類問題。原因很簡單,因為沒有診斷,就不會有治療。如果頭痛就吃A,腳痛就吃B,那只要商人就夠了,何必需要醫師的存在對吧?